作为一所医学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赣南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依托,构建了医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学科体系。该专业自2016年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21年获批)的交叉学科平台,2023年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志着其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通过整合医学基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三大知识模块,专业致力于培养能适应医疗器械研发、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架构:医学与工程的深度耦合
专业课程体系凸显医工交叉融合特色。基础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占比达30%,与电子技术类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形成互补。特别设置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等方向课,将CT、MRI、放疗设备等医院主流设备的技术原理纳入教学,强化学生解决临床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使毕业生既能理解医学场景需求,又具备工程实现能力。
培养路径: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
在教学方法上,专业实施“多学科高度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其培养方案包含三个递进层次:
- 基础能力构建: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图与AutoCAD等课程夯实技术基础
- 专业素养提升:在医学传感器、嵌入式生物医学电子等实验室完成30余项实验项目
- 综合实践应用:依托14个专业实验室和2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创新项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生自大三起可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近五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8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实践资源:校企联动的创新平台
专业建有纳米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工程材料与生物打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设备总值超800万元。与深圳迈瑞、理邦精密仪器等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提供从生产实习到就业的全链条支持。例如,学生在深圳大学实践基地可接触前沿的医学影像算法开发,而南京普爱的合作项目则侧重放疗设备维护技术培训。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使超60%毕业生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就业机会。
升学与就业:多元发展的职业前景
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呈现“三足鼎立”态势:约45%进入医疗器械研发企业从事产品设计,30%任职于三甲医院设备科负责CT、PET等大型设备运维,25%考取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高校研究生。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在医用材料方向新增纳米医学课程模块,使毕业生在生物传感、组织工程等新兴领域具备竞争力。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医学电子仪器操作通过率达9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作为江西省内少数同时具备本科-硕士培养体系的医工交叉专业,赣南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通过课程重构、平台建设、校企协同三大策略,正在培育既懂医学原理又精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和智慧医疗发展,该专业在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将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