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致力于培养具备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通过理论课程、实验实践、产业协同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工科特色,毕业生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展现强劲竞争力。
学科体系:交叉融合的课程架构
专业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为基础,强化智能化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核心课程包括:
- 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学科,构建扎实的工程科学根基;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专业课程,聚焦机电系统开发;
- 机器人学、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前沿方向,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
实践环节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聊城市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通过数控技术实训、工业机器人编程等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师资与科研:产学研一体化的支撑平台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博士13人、企业兼职教师10人,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科研方向聚焦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技术,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项。实验室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配备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增材制造设备等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达4000万元。与中国重汽、歌尔股份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推动科教产教融合,近三年学生获发明专利4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30余项。
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双轮驱动
- 基础能力构建:大一至大二侧重数学、力学与编程基础,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夯实理论;
- 专业能力提升:大三引入机电传动控制、PLC技术等课程,结合智能车竞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实践项目;
- 综合应用拓展:大四依托潍柴智能制造学院等产业平台,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完成毕业设计与创新创业训练。
该路径强调“学用结合”,如学生刘清超在校期间获国家级竞赛奖15项,授权专利14项,保送至吉林大学攻读研究生。
就业与升学:多元发展的出口通道
近三年毕业生平均考研率超30%,其中40%进入985/211高校,如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就业方向涵盖机电工程师、研发主管等岗位,主要入职中通客车、北汽福田等行业头部企业。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与德国高校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全球视野。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薪资水平位居山东省工科专业前列。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