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实践,既体现在教学科研的专业化布局,也贯穿于校园餐饮服务的全链条管理。作为江苏省属高校中较早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院校,该校通过“产教融合”与“服务育人”双轨并行的模式,形成了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的闭环体系。这种将学科建设与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深度融合的路径,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在专业建设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工学学位为培养导向,强调“物理类”选科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2023年江苏本科批招生中,该专业要求考生首选物理科目且不限再选科目,计划招生28人,学费标准为5800元/年。课程体系覆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分析及食品安全法规等核心领域,同时依托校内食品保鲜实验室和加工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对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体现在“场景化育人”模式中。学院不仅组织学生参与“食品安全征文比赛”、“餐厅开放日”等主题活动,还将课堂延伸至食堂后厨。例如,后勤集团物资采购中心通过“粗加工-细加工”双环节管理,让学生观察蔬菜肉类从采购到成品的18小时保鲜流程,直观理解HACCP体系的关键控制点。这种将理论课程与现场操作结合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在食品检测、质量管理等岗位具备显著竞争力。
校园餐饮安全管理体系则构建了四级监管架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 源头管控:由后勤集团物资采购中心实施“双人核验制”,对肉类蔬菜进行检疫证明核查,禁用“三无产品”和过期原料;
- 过程监督:每日执行“三餐留样”制度,样品保存48小时备查,2024年新增燃气管道安全检查与防鼠专项治理;
- 人员培训:每学期开展覆盖150余人的食品安全专题培训,引入市场监督局专家解读《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
- 应急响应: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2024年食品安全调度会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四级责任清单。
服务创新方面,该校首创“餐饮软文化”概念,将食品安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场景。在餐厅布置《科学饮食常识》展板,开发“淮师食堂攻略”小程序,并针对特殊需求设立清真食堂与深夜自习餐窗口。值得关注的是,校长赵宜江在2024年食品安全会议上提出,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食安管理,通过领导陪餐制和学生意见直通机制,实现服务品质与育人目标的协同提升。
这种将学科专业建设与服务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使淮阴师范学院形成了独特的食品安全治理范式。从中级营养师驻场指导到“阳光3.15厨房开放”活动,从物联网溯源系统到“后勤服务一号通”平台,多维度的创新举措既保障了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也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行业认知场景,实现了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