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安徽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其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为核心,通过"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工业数据采集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师生团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斩获多项银奖,彰显了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采用"基础+核心+实践"的三层递进结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学科,夯实学生硬件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聚焦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边缘计算应用等前沿领域,其中《工业数据采集技术》课程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工业场景模拟。实习实训环节对接智能制造企业真实需求,学生需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标识解析、数据采集等全流程操作,强化工业网络系统集成与工业安全防护等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创新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师生同赛"机制,教师张喜红、王玉香等带领学生团队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备赛过程中采用"五维能力训练法":围绕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和创新创意五个维度,结合企业真实痛点设计项目方案。例如在2024年世界大赛中,团队针对制药企业的设备联网难题,开发了基于工业异构网络集成的解决方案。
产教融合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与智能制造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维、工业网络安全实施等岗位要求融入教学标准。通过"双导师制"培养,企业工程师参与《工业管理软件应用》等课程开发,引入MES系统和SCADA系统等工业软件实操训练。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服务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工业网络集成、工业数据分析等岗位,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骨干。
竞赛成果转化推动专业持续升级。学院建立"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机制,将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技术等赛项标准转化为教学模块。在2024年一带一路大赛中,学生团队开发的工业数据采集系统,已应用于本地中药企业的生产线监控。这种"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工业设备安装调试、标识解析系统集成等实际问题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基于竞赛经验,编写了《工业边缘计算应用技术》等校本教材,形成独特的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