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城乡规划与管理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平台,通过理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国土空间治理实践相结合,注重3S技术应用和双创能力培养。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该专业毕业生在规划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2023年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甘肃省投放3个名额,展现出明确的区域服务定位。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维培养框架:一是强调思想政治素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二是夯实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理论基础,覆盖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学科体系;三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等实务技能,设置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实操课程;四是突出GIS、遥感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测量学实验等实践模块培养数字化规划能力。这种定位既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又凸显财经院校资源管理特色。
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
专业课程形成"理论+技术+实践"三维架构:
- 理论基础模块: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构建空间认知体系
- 技术方法模块: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原理与应用、规划CAD构成数字化工具链
- 实务操作模块:土地资源学、国土空间规划、道路与交通规划聚焦具体业务场景特别设置手绘基础与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培养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设计的全流程能力。这种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既掌握传统规划原理,又能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复杂空间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环节形成"四层次进阶"培养路径:
- 基础实验:在地理科技馆完成地图测绘、土壤分析等基础操作
- 专项实训:通过GIS实验室开展空间数据分析与三维建模
- 综合实习:依托陇东黄土高原实习基地进行野外综合考察
- 创新实践:参与乡村振兴规划项目等横向课题校企合作方面,与武汉中地数码集团共建"3S应用人才实验班",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近三年学生参与完成的祁连山生态文化+项目获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体现实践教学成果。
就业前景与发展空间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三向分流"特征:
- 政府部门:规划局、自然资源局等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 设计机构: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控制性详规等专项工作
- 继续深造:2022年农林经济管理学院考研率达17.3%居全校前列特别在村庄规划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毕业生参与完成的《甘肃省农村创新创业试点研究报告》获省级采纳。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就业满意度达4分(满分5分),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中保持较高竞争力。
专业特色与优势
"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核心竞争力:29名专业教师中博士占比45%,4名教授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建设方面,依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形成"生态经济+空间治理"研究特色,2020年获批省级3S技术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通过"地理+经济+管理"跨学科融合,培养既懂空间规划又具资源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在西北地区具有鲜明特色。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