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学科前沿,紧密对接电力行业需求,构建了以电能生产、传输与利用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电力系统分析、设备开发、工程实践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电力企业、智能制造、楼宇自动化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设备运维及工程设计等工作,近年的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特色。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双轨并重。要求学生掌握电路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理论,同时具备解决电力系统调度、电气设备制造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培养,通过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适应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形成“能设计、会操作、善创新”的素质结构。
专业课程体系以模块化和行业导向为特征,主干课程包括:
- 电路与电子技术(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电力系统核心课(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供配电技术)
- 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原理、PLC与单片机应用)
- 智能化拓展课(楼宇自动化、运动控制系统)这种架构既夯实了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又融入了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的前沿内容,使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升级保持同步。
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四位一体”培养平台:
- 校内实验室:依托电子与电气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电力电子变换、电机拖动等基础实验
- 校企联合项目:与许继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施真实工程项目训练
- 学科竞赛:组织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超10项
- 毕业设计改革:引入企业导师制,70%以上选题源于电网改造、智能设备研发等实际需求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主要涵盖:
- 电力系统(国家电网、发电厂的技术岗)
- 装备制造(电气设备研发与生产工艺设计)
- 建筑工程(楼宇自动化系统集成与运维)
- 新兴领域(新能源技术开发、智能电网建设)数据显示,毕业生在电力行业的入职率连续三年保持35%以上,部分优秀学生入职首年即参与特高压输电等国家级项目。
师资团队建设凸显产教融合特色,副教授江威风等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创新案例。教学团队中具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5%,开发的智能分类环保箱等教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该专业的学科特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覆盖发-输-变-配-用全产业链的课程链;二是形成“课堂学原理、实验室练技能、企业做项目”的螺旋式培养路径;三是通过金迈科无人机学院等校企共建平台,将电力巡检无人机、智能电网监控系统等新技术纳入实践体系,培养符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