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编导专业作为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艺术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该专业下设舞蹈编导方向与少儿音舞方向,既延续了学院自1960年以来的舞蹈教育传统,又紧跟行业需求进行创新探索。通过整合国家级骨干专业资源和省级特色专业优势,该专业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性与应用性兼备的教学体系。本文将从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践路径等维度解析其核心特色。
在培养目标上,两个方向均强调“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舞蹈编导方向聚焦于编创能力与舞台实践能力,旨在培养能独立承担剧目创作、具备艺术审美素养的专业编导人才。而少儿音舞方向则侧重少儿舞蹈教学与活动策划能力,重点培养适应少儿艺术教育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设计融入少儿心理学与艺术普及推广内容,强化岗位适配性。这种差异化定位使专业既能服务传统艺术团体,又能拓展新兴文化业态就业空间。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鲜明的产教融合特征:
- 舞蹈编导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
- 编舞理论与技法(含单双三人舞、群舞编创)
- 舞蹈作品排练与分析(强化剧目二次创作能力)
- 中国民族民间舞素材课(覆盖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六大舞种)
- 即兴舞蹈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
- 少儿音舞方向的特色模块涵盖:
- 少儿舞蹈编创(针对3-12岁儿童身心特点设计动作语汇)
- 少儿艺术活动导演(含晚会策划、夏令营项目执行)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现音舞融合教学)
- 儿童剧目创排(如《朵朵寻踪记》等原创儿童剧实践)
这种课程架构既保持舞蹈基本功训练(日均4课时软开度/技术技巧课)的严谨性,又通过素材课与创意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引入“前溪舞复建”等地域文化研究项目,实现非遗活化与教学创新的双向赋能。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三级进阶”培养路径:
- 基础实训阶段:在校内舞蹈工坊完成编舞技法分解训练,依托20余间配备智能录播系统的实训室开展模块化教学;
- 项目实战阶段:参与浙江歌舞剧院年度创排项目、杭州少儿艺术节等活动,2024届学生已累计参与省级以上展演37场次;
- 职业衔接阶段:通过6个月顶岗实习,进入“长三角少儿艺术联盟”成员单位或基层文化馆站,完成从作品创作到市场运营的全流程实践。
这种“以赛促学、以演代考”的模式,使学生在荷花奖、桃李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近三年专业赛事获奖率达92%。
在师资建设方面,专业汇聚了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舞蹈奖得主领衔的教学团队,95%教师具有北京舞蹈学院等顶尖院校背景。特聘导师包括“中国舞剧皇后”山翀等行业翘楚,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确保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表达创新的平衡。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率先将数字编舞技术(如Motion Capture动作捕捉系统)引入课堂,构建起传统舞蹈语汇与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平台。
面对舞蹈教育生态的变革,该专业正通过“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深化内涵建设。例如开发《少儿舞蹈创编项目化教程》等活页式教材,建立“作品库-案例库-素材库”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对于有志于舞蹈事业的学生而言,这里不仅是掌握编导核心技术的摇篮,更是通向艺术本科院校(近年升学率超96%)与职业舞蹈家道路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