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学院于2023年4月获批设立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同年8月实现首批招生,成为山东省第四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该专业以土木工程为基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致力于培养适应建筑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工科领域的重点方向,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科研平台均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成为连接传统建造业与数字化未来的重要桥梁。
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与核心技术
智能建造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土木工程核心知识为根基,强化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主干课程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A1、土木工程制图、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BIM技术与应用、装配式结构设计、物联网概论等特色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强调“BIM+GIS”复合型技能培养,通过建筑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构建从设计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能力。这种课程体系既夯实了传统工程基础,又注入了智能测绘、虚拟建造、5D项目管理等前沿技术元素,形成“硬核+智能”的双重支撑。
以实践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学院通过绿色BIM实训中心、交通岩土工程灾害评估与智能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搭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接触大型高温高压多场耦合岩石三轴试验系统、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分析系统等先进设备,开展智能施工模拟与材料性能研究。校企合作方面,学院与滨州新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共建低空智能感知一体化平台,探索无人机在建筑巡查、灾害预警等场景的应用。此外,国家级大学生双创项目和学科竞赛(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常态化参与,使学生在BIM建模竞赛、智能建造创新赛等项目中累计获得奖项超百人次。
行业适配性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业定位为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涵盖三大能力维度:
- 智能设计能力:掌握装配式构件研发、虚拟建造等技术,实现建筑方案的参数化优化;
- 智能施工能力:运用物联网设备监控施工质量,通过精益建造管理降低能耗与成本;
- 智能运维能力: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建筑全寿命周期数据库,提升运维效率。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在工程总承包企业从事智能施工管理,在设计院主导BIM协同设计,或在政府监管部门推动建造业信息化标准制定。近三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高质量就业率近70%,部分学生进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深造。
科研创新与产业服务双轮驱动
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学院聚焦交通岩土工程、新型建筑材料等方向,近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00余项,申报专利超百项。在区域服务中,盐渍土治理技术、航空基础设施工程等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项目。同时,学院通过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建、中铁等企业建立人才共育机制,推动建筑机器人、智能监测系统等技术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