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依托区域产业需求和学科交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安徽省重点建设领域的标杆。该专业以工程地质学与岩土钻掘工程为核心方向,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的认证彰显了教学质量的行业认可度。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通过校企协同与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形成了以服务煤矿水害防治与资源勘探为特色的培养路径。
专业课程体系凸显理论实践双轨并行的特征。主干课程涵盖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理论模块,同时设置岩土钻掘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分析等实践性课程。依托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生可接触V8多功能电法仪等先进设备,并在巢湖地质填图实习基地、前岭矿综合实践基地等场所完成野外实训。这种“课堂+实验室+工程现场”的三维教学模式,有效强化了学生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目前该专业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87.5%,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人。教学团队深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横向技术服务,近三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形成以矿井水害防治、地下水动力学为特色的科研方向。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下,皖北煤电集团、中铁集团等行业专家定期参与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工程前沿接轨。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融合四强化”模式实现突破。具体路径包括:
- 建设22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配备3500万元设备资产
- 与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共建岩芯库,存储2000米地层样本
- 实施“导师制+项目制”,80%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
- 组织全国地质技能竞赛,近年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展现出显著竞争力,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5%,部分学生入职半年即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
就业升学呈现双高态势。毕业生主要进入地质调查院、能源集团及工程设计院,从事工程勘察、岩土施工等技术岗位,起薪普遍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0%。考研方面,年均录取率超20%,其中15%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2024届更有学生直博中国科学院大学。用人单位反馈显示,该专业学生工程思维系统性强,在煤矿突水预警、矿区生态修复等复杂任务中表现突出。
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显著社会效益。专业团队在矿井水害防治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国内首个煤矿水害防治国家级工程中心,开发的水文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全国3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近年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关于厚松散层煤柱回收的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反哺教学案例库建设,更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助力皖北地区年减少矿难经济损失超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