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立足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依托母体中国计量大学的学科资源,构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通过融合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形成了以量化金融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特色方向,并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国际化课程体系。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内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学院前列。
课程体系:多层次能力塑造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复合型知识结构展开,分三个层次构建能力框架:
- 经济金融基础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奠定理论根基;
- 数理工具课程:通过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培养量化分析能力;
- 核心专业课程:覆盖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实务内容,强化金融产品设计与投资决策能力。
特别引入的金融标准化课程,结合学校“标准、计量、质量”办学特色,培养符合现代金融业合规要求的专业素养。
培养模式:实践与国际化并行
专业采用“课证赛实一体化”培养路径,将证券从业资格、FRM等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并与阿里巴巴、亚马逊等企业合作开设跨境电商实践模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3+1”双学位模式,学生前三年学习包含11门全英文课程,第四年可赴英国完成学业,获得会计与金融管理(荣誉)学士学位。校内建有量化投资实验室,通过SAS软件操作、金融衍生工具模拟交易等实训提升实战能力。
就业前景:多元职业发展路径
近两年数据显示,约50%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70%就业学生从事信贷管理、量化分析等核心岗位。职业发展呈现三大方向:
- 传统金融领域: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从事产品设计与风险管理;
- 新兴金融科技:投身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等创新领域;
- 国际金融平台:通过跨境合作项目进入跨国企业或深造攻读硕士。
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在金融标准化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使其毕业生在质量监督系统、金融监管机构中具有独特竞争力。
学科支撑:交叉融合的教研生态
专业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研究领域涵盖金融计量模型、供应链金融等前沿方向。师资团队中既有深耕金融工程理论的学者,也有具备证券、基金从业经历的实务专家,形成“双师型”教学队伍。与浙商证券、永安期货等机构共建的15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体验。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