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唯一航空类高职院校,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的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以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数智化转型为背景,构建了"产教融合、虚实结合、岗课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在2025年"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斩获4个一等奖,近三年累计获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20余项,其核心竞争力源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实训平台的协同创新,成为支撑国产大飞机产业链的重要人才基地。
课程体系紧密对接航空产业前沿
专业围绕航空数字化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课程,将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技术等产业技术融入教学。基础课程涵盖航空航天概论、机械制图、CAD/CAM软件应用,核心课程聚焦飞机结构与机械系统、数控加工编程、航空结构件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通过建设19门国家级金课和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形成"理论+虚仿+实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破解传统教学与产业脱节的难题。例如《飞机数字化装配与调试》课程采用虚拟拆装系统,将复杂制造过程转化为可视化交互训练。
双师型教师团队驱动教学创新
学院实施"引智入校、送师入企"策略,打造兼具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所有专业教师每五年需赴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践,参与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等真实项目。近三年建成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和5个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10余项,形成"上讲台能授课、下车间能实操"的复合型教学力量。特聘院士闫楚良、杨凤田等航空领域专家担任名誉院长,为专业发展注入尖端技术视野。
数智化实训平台重构技能培养场景
学院投入超千万元建设航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拥有波音737-400真机、航空动力装置实训中心等45个实训室,覆盖飞机结构件加工全流程。引入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建成10条智能产线,学生可完成数字化建模-工艺优化-智能装配的实战训练。校企联合开发的航空发动机虚拟拆装系统等6项仿真资源,将飞机密封工艺、标准线路施工等复杂场景转化为模块化实训项目。该平台同时满足CCAR-147部规章的民航维修培训要求,使学生毕业即具备航空制造企业上岗能力。
产教融合机制保障职业发展通道
专业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6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施"企业出题-学院解题-产业验题"培养模式。学生通过解放军军工厂学徒制、空客A320模拟器训练等实践环节,掌握3D建模、智能装配等硬核技术。毕业生可从事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智能生产线调试、数字化检测等岗位,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3%,主要进入第五七一九工厂、航天科工三院等国防军工单位,起薪较同类专业高出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