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作为该校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的重点学科,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构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广西及周边地区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自治区级一流学科建设点和校企深度融合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87%以上,展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采用基础理论+专业核心+实践模块的立体化架构。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编程基础课程奠定算法开发根基,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前沿课程构建智能技术知识体系,配套的智能无人车实训、语音识别实训等实践环节占比超过30%。这种课程结构既强调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又突出工程应用导向,例如通过工业设计与3D打印课程衔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体现"学有所用"的办学理念。
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学院建有总值5000万元的科研教学设备体系,包含计算机视觉实验室、自然语言处理实训室等专项平台。更值得关注的是与雨滴科技、久巨自动化等30余家企业共建的校内研发中心,形成"真实项目进课堂"的产教融合模式。学生可通过参与蚕桑智能装备研发、有色金属冶炼自动化等校企合作项目,获得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训练,这种实战化培养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构建呈现"双师型+高层次"特征,现有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80%,包含广西高校优秀人才2人。同时引入银龄教师计划,聘请中南大学罗三定教授等专家开展图像识别算法研究指导,通过每周课题研讨会制度促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带来的产业经验与学术导师的理论指导形成互补,构建起"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
招生培养数据显示,该专业2024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50人,要求物理、化学选考科目组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竞赛引领创新,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中斩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5项。这种以赛促学的机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转化能力,毕业生多就职于智能制造、电力系统等领域,从事智能设备开发、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岗位,契合广西发展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的区域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