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化学专业植根于桂西北地区,自1978年建校之初便成为首批设立的五个本科专业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该专业依托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构建了涵盖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等方向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拥有广西重点学科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师资队伍中教授占比达19%,博士占比超38%,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超20项。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广西化学教育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是河池学院化学专业的核心优势。学院拥有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桂西北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配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尖端仪器。科研方向聚焦喀斯特地区资源开发和重金属污染治理,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形成以地方特色资源为核心的科研体系。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为教学提供了前沿的实践场景。
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面,化学(师范类)专业设置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教学论等核心课程,强调师范技能与学科素养的双重培养,其《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入选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用化学方向则突出工业分析和精细化工特色,开设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等课程,与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13个校外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赛事锤炼实践能力,近三年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超50项。
就业导向与社会服务是专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化学(师范类)毕业生可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及化工企业检测岗位,而应用化学方向对接环境监测、冶金化工等领域,就业率常年保持高位。学院与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等2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形成“实习-就业”一体化通道。数据显示,学生毕业后进入环保、制药、教育行业的比例达75%,部分毕业生在桑蚕资源开发和有色金属矿区生态修复等项目中成为技术骨干。
面向未来,该专业通过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持续优化培养模式。例如,应用化学专业设置微辅修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现代农业技术或现代桑蚕技术方向,强化跨学科能力。这种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使河池学院化学专业在广西高等教育格局中保持独特竞争力,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