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会计学专业依托百年名校底蕴与深圳创新基因,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致力于培养具备决策支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专业既注重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与经济管理理论,又强调科研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采用模块化培养方案:
- 核心课程模块:包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7门国家标准课程
- 特色实训模块:设置业财融合ERP系统、大数据管理会计、财务共享等6门实践课程
- 科研能力培养模块:开设会计与财务研究方法、前沿学术讲座等特色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专业基础,又通过全英文授课的国际会计方向课程(ACCA)强化学生的跨境业务能力,其48门专业课程中5门采用全英文教学。
师资团队建设彰显国际化特征:
- 学科带头人曲晓辉教授是我国首位会计学女博士,曾担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证发起人,现任多个国家级学术组织负责人
- 教师团队100%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或研究经历,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分布均衡的学术梯队
- 特别设立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将智能制造、普惠金融等前沿领域纳入研究范畴。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产教融合特色:
- 采用企业经营仿真、财务共享中心实训等沉浸式教学
- 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信银行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
- 引入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展财务数据分析实训
- 要求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数据库使用培训提升实证研究能力。
毕业生发展呈现双高特征:
- 深造率:优先保送C9联盟、双一流A类高校,海外名校录取涵盖美国常春藤联盟院校
- 就业质量:就职于德勤华永、中信银行等顶尖机构,部分毕业生进入海航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财务分析师
- 据2025届数据显示,毕业生平均起薪达18.6万元/年,高于全国同类专业平均水平32%。
该专业通过构建"大数据+会计"跨学科培养模式,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财务风险预警,开发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在课程中融入Python财务分析、R语言数据可视化等工具教学,使传统会计教育焕发数字活力。这种培养路径不仅契合深圳"双区建设"需求,更为我国数字经济时代输送了大量精通业财融合的创新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