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新工科”战略而设立的交叉学科,依托柳州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该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就业方向覆盖智能产品研发、智能工厂运维等前沿领域,展现出鲜明的区域产业服务特色与人才培养创新性。
学科架构与培养目标
专业立足机械工程、控制科学和人工智能三大核心领域,构建了“重认知强素质、重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强应用”的育人模式。培养目标明确指向智能装备研发、智能工厂系统集成和技术经济管理三大岗位群,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工业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同时注重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塑造。这种培养模式既响应了广西传统产业升级需求,也契合柳州市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课程设计突出学科交叉性与行业对接度,分为基础、核心、实践三大模块:
- 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基础,夯实机械与智能控制理论根基;
- 核心专业课:聚焦机器人技术、数控编程、智能制造装备与工艺,强化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创新课:通过智能工厂集成技术实训、工业机器人操作等环节,提升现场应用能力。特别引入Python/Java编程、RFID技术等前沿内容,确保学生适应智能制造数字化发展趋势。
就业前景与区域服务
毕业生可从事智能产品设计、智能装备故障诊断、MES/ERP系统管理等工作,就业范围涵盖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柳州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存在300万人才缺口,到2025年预计需求将达900万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本地企业如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与学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双通道。部分毕业生还可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智能制造技术教育,形成多元职业发展路径。
特色优势与资源支撑
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 产业协同创新:依托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平台,开展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攻关;
- 双导师制培养: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授联合指导,近五年承担56项社会服务项目,研发经费超600万元;
- 弹性学制设计:标准4年学制可缩短至3年或延长至6年,适应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学校配备18000平方米实验室与1.3亿元仪器设备,为智能生产线仿真、工业互联网应用等实验提供硬件保障。
未来发展与学生成长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专业持续优化智能生产系统与CPS建模等课程,新增数字化孪生、低碳制造等研究方向。学生可通过800小时专业实习深入东风柳汽等企业,参与真实项目运维。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在民族地区智能制造、医工结合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例如开发适应广西山地地形的智能工程机械,或探索医疗机器人本地化应用,凸显服务边疆区域发展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