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于2001年率先将唐卡这一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开设工艺美术(唐卡)本科专业的高校。这一举措突破了传统师徒传承的局限,通过系统性教学与跨学科融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活力。专业建设二十余年来,不仅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还构建起涵盖理论研究、技法训练、文化挖掘的完整培养体系,成为青藏高原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标杆。
教学模式上,该专业以“传统技法+现代教育”为核心。学生需掌握矿物颜料研磨、线条勾勒、宗教题材构图等传统技艺,同时学习藏族历史、宗教哲学及艺术理论课程。例如,课程设置包括:
- 唐卡造像学:聚焦佛像比例与象征意义;
- 色彩学:研究天然颜料的提取与搭配规律;
- 文化创意设计:探索传统符号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这种多维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还原1300年历史的唐卡精髓,又能运用数字媒体、视觉传达等现代技术拓宽艺术边界。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组建了由非遗传承人与学术专家共同主导的教研团队。工艺美术教研室现有博士学历教师占比66%,主持完成3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出版《唐卡绘画技法》《掐丝工艺画教程》等教材,形成“理论—实践—产业”闭环。教师关却杰作为热贡艺术世家传人,将家族三代积累的热贡画派技法融入课堂,指导学生复刻敦煌壁画风格唐卡,同时结合当代审美开发掐丝唐卡文创产品。
创新实践成为专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杰西卡唐卡工作室,学生参与设计掐丝工艺日用品、高原动植物主题装饰画等市场化作品,部分作品亮相国际展会并获百鹤新锐奖等荣誉。教学改革中引入“汉语+非遗”模式,吸引63国留学生体验唐卡制作,推动文化输出。此外,《唐卡设计制作》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强调田野调查与社区非遗保护实践的结合。
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层面,学院依托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基地,开展格萨尔音乐、青海花儿等关联研究,形成跨艺术门类的学术网络。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构建起唐卡艺术的学科话语体系。学生索南加等典型案例表明,专业教育不仅培养技艺传承者,更塑造了一批能解读藏族文化符号、推动非遗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