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专业自1973年设立以来,始终立足民族地区需求,已成为青海省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历经50年发展,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形成了蒙汉双语文秘、蒙汉翻译、蒙古语言文化等多元化方向,并依托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将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目前专业面向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多省招生,累计培养本硕毕业生超1500人,成为西部蒙古族地区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以蒙古族文学、语言文化、古典文学与文献学、区域文化研究为核心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专业下设文史教研室与语言翻译教研室,开设蒙古族传统文化、蒙藏文化关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注重蒙汉双语能力与跨文化研究能力培养。此外,专业通过慕课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化学生对蒙古族口头传统与文献典籍的系统掌握。
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化与国际化特征,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占比70%。学科带头人如邰银枝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藏民间叙事传统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团队累计承担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20部,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10项。国际合作方面,与蒙古国科学院、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等机构建立联合研究机制,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跨境卫拉特蒙古文化研究。
学生培养实行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模式:
- 课程体系设置涵盖语言文学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及英语强化模块
- 第二课堂包括《青海潮》蒙文刊物编辑、“八骏杯”全国征文大赛等实践平台
- 校际联动与西北民族大学定期开展诗歌朗诵、辩论赛等文化交流
- 社会服务深度参与青海郁金香节、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通过这一体系,学生在全国蒙古文创作比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
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在蒙藏文化关系研究、跨境卫拉特文化保护等领域形成学术优势。未来规划将进一步加强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建设蒙古语言资源数据库,推动传统学科与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为民族地区输送更多“蒙汉兼通、跨文化胜任”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