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子科技学院于2023年获批增设智慧交通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1811T),成为吉林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这一举措响应了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在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起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培养"懂交通的IT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共建的智慧交通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智慧交通领域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定位于"交通+信息技术"交叉领域,聚焦智慧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培养方案强调三大核心能力:
- 电子工程硬件开发能力
- 交通大数据分析与算法设计能力
- 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通过四年工学学位教育,学生将掌握交通信息采集处理、智能信控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能够解决复杂交通场景中的技术难题。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特色课程,形成"理论-实践-产业"三级能力培养链。
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突出校企协同育人特色,与北京华录高诚、恒成华安等企业共建实践平台:
- 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行业专家占比超40%
- 项目化实训:依托交通运输部大数据处理中心资源,开展高速公路智慧管控、城市交通仿真等真实项目实训
- 产业学院机制:学生大三起进入"智慧交通产业学院",参与企业课题研发并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直接对接岗位需求的能力,2024级首批学生已获得北京交通科技企业的预录用资格。
就业前景与发展支撑
根据教育部人才需求预测,智慧交通领域未来五年将产生50万专业人才缺口。该专业毕业生可在:
-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占比约35%)
- 智能交通设备制造企业(占比约40%)
- 交通大数据服务公司(占比约25%) 从事系统开发、运营维护、数据分析等工作。学校与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建立战略合作,定向培养智慧高速、车路协同等方向技术骨干,近三年相关企业岗位起薪达8000-12000元/月。
学科建设支撑体系
学校为专业发展配置了三大支撑平台:
- 科研平台:拥有交通大数据处理实验室、V2X通信技术研究中心
- 教学资源:建成包含交通仿真沙盘、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实训基地
- 师资队伍:组建由姚建铨院士领衔的教学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60%通过承办全国大学生智能交通大赛等赛事,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培养机制,学生在2024年全国交通算法挑战赛中获二等奖2项。
该专业的设立标志着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在新工科建设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产业需求导向、技术能力筑基"的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随着吉林省智慧交通示范项目的推进,该专业毕业生将成为东北地区智能交通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