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自2020年获批以来,已成为全国第四批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这一专业的设立,既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供应链创新发展战略的主动响应,也是服务区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依托该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的深厚基础,该专业构建了融合经济学、管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展现出鲜明的“新文科”特色和数智化导向。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采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跨专业选修课”的递进式模块设计。核心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链金融》等理论课程,同时引入《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商务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前沿技术课程,形成完整的“理论+技术+实践”知识链条。为强化数智化能力培养,学生需掌握物流系统模拟、供应链建模仿真分析等工具,并通过全国供应链大赛、智慧供应链大赛等赛事提升实战水平。
师资团队以国际化、跨学科交叉为突出优势。12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占比33%,博士占比58%,涵盖企业管理、产业经济、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不仅是中国物流学会理事、中物联高级专家库成员,更拥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访学经历,能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结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团队曾获自治区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其开发的案例教学法和虚拟仿真实验被纳入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三大创新维度:
- “课赛训一体化”:依托呼铁局沙良物流园区、京东物流等实训基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企业诊断报告和优化方案
- 政校行企协同:与内蒙古物流协会共建产学研平台,定期邀请企业导师开展供应链金融实战等专题讲座
- 国际化培养:设置全球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等课程模块,通过海外暑期实习、国际学术会议等拓展视野
就业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0%,主要流向制造业(蒙牛、伊利)、物流业(顺丰、德邦)、商贸业(京东、苏宁)等领域,部分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深造。用人单位特别认可毕业生在供应链系统规划、跨境协同管理方面的能力,约30%的毕业三年以上校友已成为企业供应链部门负责人。这种培养成效源于专业对“双循环”经济格局的精准把握,特别是在绿色农畜产品供应链、矿产资源物流等区域特色方向的研究积累,使其人才培养与自治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需求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