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立足艺术教育前沿,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构建了涵盖舞蹈技巧、编创能力、艺术素养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和全国性展演平台,将课堂学习与舞台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挖掘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方向。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屡获殊荣,展现了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
一、培养体系:分层递进与多维融合
- 基础训练:
专业课程设置以舞蹈基本功为核心,包含身体训练、技术技巧(如跳、转、翻)和软开度开发。例如,复试考核中要求考生完成舞蹈剧目表演(时长不少于4分钟)和命题即兴编舞,强调基础能力的扎实性。 - 创作能力:
通过命题编舞、舞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模块,培养学生从构思到呈现的完整创作链条。例如,学生需在30分钟内完成创作意图陈述和作品结构设计,并通过现场表演验证艺术表达。 - 学术拓展:
结合舞蹈解剖学和芭蕾舞基础训练理论课程,深化学生对舞蹈科学的认知。参考书目如《舞蹈解剖学》(高云著)被纳入教学体系,助力学生理解身体机能与动作美学的关系。
二、实践平台:赛事驱动与社会服务
- 国家级赛事突破:
学生作品《如果你不是英雄》以宁夏“任山河战役”为原型,通过思政课叙事结构和男子群舞形式,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该作品以“唤醒历史记忆”为内核,展现了专业创作的社会价值导向。 - 地方文化传播:
师生团队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杨岭村的故事》《家乡永远有盏灯》等巡演,将宁夏非遗舞蹈元素融入现代编创。例如,《黄河北流》等作品通过黄河题材和民族串烧形式,获评优秀创新作品奖。 - 校园美育浸润:
专业学生常年承担校庆、迎新晚会等大型演出,如建校65周年史诗舞台剧《沙枣树·根与魂》和迎新生晚会节目《莲鼓越歌行》,以舞蹈语言强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三、师资力量:行业领军者与学术引路人
专业教师团队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宁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等领军人物组成。例如,金晖副教授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在毕业作品展演中探索现代舞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路径;高军副教授以《如果你不是英雄》等作品推动红色题材舞蹈的当代转化。此外,外聘专家如庞玉瑛(宁夏非遗保护评审专家)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使命感。
四、社会影响:就业导向与品牌效应
毕业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拓宽职业路径。2022级舞蹈表演班26名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研究方向涵盖舞蹈疗愈、数字编舞等领域;部分学生进入院系学生会和社团,在活动策划与艺术管理中积累经验。专业建设的区域辐射力亦持续增强,新华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在2023年全国应用型专业排名中位列第22名,形成“校本部引领+二级学院协同”的发展格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