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近年来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构建了以黄梅戏为核心、多元艺术形式协同发展的表演体系。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演绎到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该校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专业实践平台,更将美育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这种实践既展现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在黄梅戏传承创新领域,该校实现了教学与展演的全链条贯通。2024年6月毕业季期间,黄梅剧艺术学院推出的《女驸马》毕业大戏引发社会关注。该剧在保留经典唱腔基础上,对舞美、服装进行现代化改编,学生演员通过亦生亦旦的表演技巧展现扎实功底。同期举办的折子戏专场更涵盖《打金砖》《活捉》等9部经典剧目,其中《打金砖》中甩发、吊毛等高难度动作的完成度,印证了表演专业学生四功五法的扎实训练。此类演出不仅入选省级文化项目“四季有戏”,更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获得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技术支持。
舞蹈与综合艺术表演则凸显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在2025年安庆春晚舞台上,65名学生用东北秧歌、舞狮、彩绸舞等元素打造的《春开幸福门》,通过长扇翻转与鼓点节奏的精密配合,将传统舞蹈语汇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语言。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原创舞蹈《日月祈》改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舞,通过肢体动作重构劳动祈愿场景,该作品在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佳绩。这种创作路径既保留非遗核心基因,又注入青春活力,形成传统与创新的有机对话。
在原创作品创作方面,学校建立起“红色文化+艺术表达”的特色模式。根据张璋烈士事迹改编的话剧《信念》,通过独白、梦境等戏剧手法再现革命精神,既入选省级展演,也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成果展的核心剧目。在曲艺领域,传媒学院创作的对口相声《安庆故事》创新采用快板与历史叙事结合的方式,在2024年安徽省高校青年曲艺展演中斩获一等奖。这类作品往往经过多轮打磨,如红色文艺汇演《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直播呈现,就历经15天的节目策划与细节调整,体现出创作-实践-传播的完整闭环。
学校的表演实践体系构建遵循“三位一体”原则:
- 课程教学:设立黄梅戏表演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开设戏曲身段、唱腔等核心课程
- 平台搭建:年均举办30余场公演,参与省级以上展演超10项
- 社会服务:组织艺术团赴岳西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这种体系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活捉》等剧目的千场排练中提升,教师的编创能力通过春晚节目编排得到验证,而校地合作模式更使黄梅戏观众群体年轻化比例提升至43%。数据显示,2023-2025年间学生获省级以上艺术类奖项年均增长21%,印证了实践育人机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