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立足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依托部校共建平台和一流专业建设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实践活动、融媒体实训室等特色资源,将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强化学生的全媒体技能与职业竞争力,为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目标聚焦全媒体应用能力
本专业以“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培养具备新闻采编、摄影摄像、视频制作及新媒体产品开发等复合技能的人才。课程体系强调“人文素养厚实”与“专业技能过硬”的双重目标,学生毕业后可胜任传统媒体、党政机关及文化传媒公司的采编、策划、宣传等工作。例如,通过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学生需综合运用采写编评摄等技能完成完整新闻作品,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
二、专业特色彰显校地协同育人
作为中共崇左市委宣传部共建专业,该专业构建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的立体化实践平台:
- 校内设备投入超800万元,拥有新闻演播室、摄影摄像实训室等5个实验室,覆盖从内容生产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
- 校外合作基地15个,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台国际在线、崇左各县融媒体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一线实习机会。此外,广西边疆民族文化影像资料馆和东南亚周边传播研究院等平台,将地域文化研究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本土化传播视角。
三、课程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
主干课程涵盖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编导与制作等传统模块,同时引入数字视频制作、数据新闻可视化等前沿内容。教学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模式:
- 理论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意识形态培养;
- 实践类课程通过校园媒体《校园视线》运营,要求学生参与真实选题策划与发布,年均产出图文、视频作品超200件;
- 花山剧场等特色场景模拟训练,提升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能力。
四、师资队伍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经验
专业教师中拥有教授7人、博士7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越边境多族群语言接触研究》等高水平课题。例如副院长黄新宇教授主持教育部课题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研究方向边疆文化传播直接服务于课程建设。教师团队还通过广西云·融媒产业学院与行业保持密切互动,确保教学内容与媒体技术变革同步更新。
五、就业方向覆盖多元传播场景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及文化传媒公司,部分进入基层党政机关从事宣传工作。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
- 约30%学生入职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短视频制作、舆情监测等新兴岗位;
- 15%进入东盟国家中文媒体,依托学校地缘优势开拓国际传播路径;
- 校企合作单位如崇左广播电视台每年定向吸纳实习生,转正率超60%。
总结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通过部校共建机制、全媒体实训体系和边疆文化研究特色,构建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五个一”人才培养标准(如“做得一手好文章”“学得一门好技术”),确保了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有志于扎根边疆、参与东盟文化传播的学子而言,该专业提供了扎实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