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自2021年设立以来,已成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该专业依托学校在工程学科领域的积累,深度融合控制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具备机器人系统设计、智能控制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发展路径与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在专业定位上,该学科聚焦新工科产教融合模式,特别强化海洋场景应用特色。课程体系涵盖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器视觉算法等核心模块,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海洋装备工程等特色课程。学生需掌握从机器人结构设计到智能感知系统的全流程开发能力,并通过3D视觉应用开发、机器人手爪设计等实践项目强化工程转化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适应通用机器人行业需求,又能切入海洋资源开发、水下探测等垂直领域。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三层架构实现能力进阶:
- 基础实验:依托校内自动化实验室完成机械臂编程、传感器调试等基础操作
- 项目实训:参与校企合作的智能仓储机器人、水产养殖巡检机器人等真实项目
- 创新竞赛:组织学生参加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等国家级赛事特别设立的本研一体化培养机制允许优秀本科生提前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在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集群控制算法等方向积累研究经验。
就业前景呈现双通道发展特征。企业端需求集中在工业机器人研发(占38%)、系统集成工程师(26%)、机器视觉应用(18%)等岗位,临港新片区的智能制造企业年均提供超过200个相关职位。升学通道则通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与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双路径衔接,学校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中有75%进入华为、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核心研发部门。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毕业生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就业占比达15%,凸显学科特色优势。
随着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的战略推进,该专业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新增数字孪生技术、边缘计算等前沿课程模块。在校企合作方面,已与ABB、新松机器人共建产学研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精准对接。对于有志于投身智能制造的青年学子,这里提供了从理论基础到产业实践的系统化成长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