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预防医学专业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16年开设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该专业以五年制为基础,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注重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将传统中医理念融入现代疾病防控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就业导向上均展现出鲜明特色。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使学生既能掌握现代预防医学技术,又能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促进工作。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构建了"三阶段融合"的知识结构:
- 基础医学阶段:通过人体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奠定医学基础
- 临床医学阶段:设置内科学、外科学总论、妇产科学等课程强化临床思维
- 预防医学阶段:重点开设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核心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中医药防治疾病机制研究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培养路径。
培养方向实行"1+4"分流机制:第一年通识教育后,根据《大类招生专业方向分流实施细则》分为预防医学班和妇幼保健班(30人成班)。前者侧重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养,重点训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后者专注妇幼健康管理,强化孕产妇保健、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专项技能。两个方向均要求掌握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等核心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位一体"模式:
- 校内实验:依托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病原检测、环境监测等实训
- 基地实习:与广西各级疾控中心建立46个实践基地,参与真实公共卫生项目
- 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加入教师团队的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预警等课题研究数据显示,该专业近年毕业生在疾控系统就业率达62%,医院公共卫生科占比21%,另有17%进入卫生行政部门。
专业建设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创新,2024年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慕课西行"计划,实现《中医预防医学》课程资源共享。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构建包含172个思政案例的数字化资源库,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兼具公共卫生政策执行能力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该校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参与流调工作的准确率达98.7%。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