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英语(师范)专业立足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构建了以语言应用能力与师范技能双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外国语学院38年的办学积淀,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拓展和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英语教师。数据显示,该专业近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累计为全国输送11000余名外语人才。
一、课程体系:语言素养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三维结构:
- 语言能力模块:包含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等核心课程,通过语音动态评估模式持续强化语言基本功
- 教育素养模块: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引入微格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
- 文化拓展模块:涵盖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配套英文歌剧表演等实践活动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体系,通过英文书写竞赛、说课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延伸教学场景。
二、培养模式: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
专业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 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名师联合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衔接
- 动态实训体系:建立覆盖攀枝花、成都等地的12个实习基地,实施"观摩-模拟-实战"进阶训练
- 技能认证制度:要求学生在普通话水平、三笔字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考核中达标
创新性开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运用AI教学系统模拟真实教学场景。
三、就业前景:多元化发展的职业通道
毕业生主要流向呈现"一主多元"格局:
- 基础教育领域:7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部分成长为教学骨干或教育管理者
- 国际交流领域:依托澳新研究中心等平台,毕业生可从事外事翻译、国际商务等工作
- 继续深造路径:近年160余人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升学率逐年提升至15%
特别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素养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四、专业特色:民族地区教育服务精准定位
专业建设突出地域适应性:
- 教材本土化:开发彝族文化英语读本等特色资源,强化民族文化双语传播能力
- 实践项目定制:组织学生参与美姑县"情暖童心"等教育帮扶,累计服务民族地区中小学200余所
- 师资结构优化:组建含4名银龄教师和10余名海归教师的复合型团队,博士化率达13%
通过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平台,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获奖400余项,彰显实践创新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