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197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多次学科整合与升级,现已成为宁夏地区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核心抓手,形成了涵盖本、硕、博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和产教融合模式强化国际化与产业实践能力。其机械工程专业下设智能制造、智能车辆等特色方向,构建了以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育人体系,成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要支撑。
学科体系与专业方向
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为龙头,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框架。本科阶段设置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三个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细分为卓越工程师、智能制造、智能车辆和中外合作办学四个方向。卓越工程师方向采用“2+1+1”培养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国际化培养、1年企业实践),而智能制造方向则以“新工科试点班”形式实施“3+1”产教融合教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马来西亚彭亨苏丹阿卜杜拉大学(UMPSA)合作,采用“四个1/3”原则:外方课程占比1/3、外教授课课时占比1/3,学生毕业后可获中马双学位。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学院依托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了“宁夏智能装备CAE重点实验室”“装备智能运维与大数据分析科技创新团队”等科研载体,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70余项(含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师资团队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1%,副高以上职称达53%,并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自治区教学名师等教学荣誉。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如吴忠仪表合作平台)和研究生校外工作站,实现了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
人才培养特色与创新模式
学院以“顶石育人”理念为核心,构建跨学科、多场景的实践教学体系:
- 课程思政融合:获批4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
- 创新实践平台:设立工程训练中心,包含3D打印、数控加工等8个实训室,支撑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
- 校企协同培养:与2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横向课题合作,近三年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4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
- 国际化路径:通过交换生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与18所国外高校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提升学生全球视野。
社会服务与就业前景
学院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参与黄河流域高端装备数字孪生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智能铸造联盟,为宁夏装备制造业输送了7000余名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领域覆盖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智能汽车等行业,涌现出环保科技创业者、C919客机研发工程师等杰出校友。通过“金专、金课、金师”建设,学院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