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治安学(警察法学方向)作为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方向,通过法学基础理论与公安执法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起适应现代警务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方向自设立以来,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等平台,形成"法学本色+公安特色"的双重优势,旨在培养兼具法律素养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警务人才。其培养体系以公安法制工作需求为导向,注重强化学生对公安执法程序与法律适用能力的掌握,使毕业生既能胜任案件办理,又能开展法律监督与政策研究。
从培养体系来看,该方向围绕"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三大维度展开。在专业化层面,通过法理学、宪法学等14门法学核心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在职业化方面设置刑事案件侦查、侦查讯问学等公安特色课程;实战化则通过警察防卫控制、警用射击与警务战术等训练科目实现。这种"三段式"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法学教育的单一性,使学生在掌握《刑法总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法律知识体系的同时,同步构建起治安案件查处、公安情报分析等实战技能框架。
课程结构设计体现三个显著特征:
- 基础法学课程全覆盖:包括中国法制史、民商法、国际法等传统法学主干课程
- 公安实务课程模块化:划分为刑事侦查、治安管理、警务战术三大实训板块
- 交叉学科创新课程:独创《警察法学》《公安执法监督》等特色课程
在能力培养维度,该方向着重强化法律应用能力与警务实战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模拟法庭与现场勘查实训的双轨训练机制,学生既能运用《刑事诉讼法》完成规范化的法律文书制作,又能按照《治安案件查处规程》开展实地执法。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双核驱动"能力:既能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从事案件审核、执法监督工作,又能在基层所队承担案件侦办、治安调解等实务工作。
就业去向数据显示,该方向毕业生呈现"三位一体"的分布格局:
- 约75%进入公安机关法制、督察部门
- 15%任职于检察院、法院等司法系统
- 10%选择攻读公安学或法学硕士研究生这种就业结构反映出专业培养与公安法制队伍建设需求的高度契合,特别是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与公安改革背景下,兼具法学功底与警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相较于普通高校法学专业,该方向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面:
- 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将《治安管理学》与《民法总论》进行教学内容融合
- 培养机制的实战性:建立"课堂讲授+警局轮岗+专案实训"的三维培养体系
- 师资队伍的双师型:42人专任教师中包含10名教授与22名副教授,其中6人具有公安部法律专家资格这种差异化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公安执法资格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保持较高通过率,近三年数据显示双证获取率达68%。
在新时代公安工作改革背景下,该方向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新增《智慧警务与法律规制》《反恐法治专题》等前沿课程,强化大数据侦查与法律风险防控的能力培养。通过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公安法治创新实验室",推动法学理论研究与警务实战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推进法治公安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