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的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作为其工学学科布局中的重点方向,自2015年本科专业设立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特色学科。该专业依托学校在传媒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工文渗透、工工交叉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成为山西省唯一进入全国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从课程设计到实践平台,从师资力量到产学研成果,这一专业形成了独特的育人路径。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是该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设置围绕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软件开发等基础理论展开,同时融入VR内容设计、软硬件集成等应用型内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虚拟现实产品的开发流程,还需通过项目制教学参与实际案例操作。例如,《VR全景制作》课程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学生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能力培养,这一教学模式曾获2021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实践平台的多元构建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了立体化支撑。专业依托5G融媒体联创实验室、全景制作工作室等校内实验室,以及山西广播电视台、北京星拓视联等校外基地,形成“四平台联动”机制:
- 课程实训平台:配备虚拟现实实验实训室,覆盖从基础操作到复杂场景开发;
- 专业社团平台:通过“VR灵境社”等社团组织学生参与中国软件杯、蓝桥杯等国家级竞赛;
- 校企融合平台: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开展集中实习,实现技术标准与产业需求对接;
- 综合项目平台: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级爱国主义数字展馆等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师资团队的结构优化与行业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竞争力。专业采用“高级专家+专任教师+行业工程师”的复合型师资模式,聘请中国虚拟现实创新平台周明全教授等领军人物指导学科建设,同时引入贾樟柯、金国平等业界专家参与教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0%,87.5%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依托“人才+项目”机制提升教师的科研转化能力。这种配置既保障了学术前沿性,又强化了与传媒行业的技术衔接。
在升学与就业方面,专业表现出显著优势。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部级奖项50余项,毕业生可进入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深造,或就职于网络传媒、移动通信、影视制作等领域,从事智能传播、数字产品开发等工作。2023年山西省理科录取最低分为414分,专业吸引力持续提升。此外,学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迭代同步。
学术研究与产业服务成果成为专业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专业团队参与制定《5G广播技术应用》白皮书,并在世界5G大会发布;承担国家广电总局标准预研、省级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项目,累计获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20余项。这些成果不仅反哺教学,更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升级,例如《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项目建成13个线上VR展馆,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效能。这种“产学研创”一体化的路径,使专业在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中持续发挥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