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人才输出基地,江苏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自2023年正式招生以来,依托江苏省重点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点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构建起"技术+管理+产业"的立体培养体系。该专业深度融合镇江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应急管理学院平台资源,学生可参与长三角区域50+政企合作项目,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6%,在应急预警装备研发、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
专业聚焦智慧应急管理与重大风险防控双核驱动,形成三大特色优势:
- 历史积淀深厚:基于1984年创办的安全工程专业升级转型,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的科研积累
- 产教协同创新:与中石化、华为等共建80余个实践基地,实施"认知实习-项目实训-顶岗实习"三阶实践体系
- 资质认证贯通:课程覆盖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考试大纲,同步对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培养体系突出四维能力构建:
- 风险识别与评估: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和事故树分析法等核心方法
- 应急技术开发:通过Fluent等工具开展化工爆炸模拟分析
- 预案编制与实施:完成《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虚拟仿真训练
- 智慧应急决策: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监测平台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实施"三阶递进"课程架构:
- 基础强化(1-2学年):
- 必修应急管理学(96学时)、安全系统工程(64学时)等核心课程
- 通过SPSS完成灾害数据建模分析
- 专业深化(3学年):
- 分设化工安全与智慧应急方向模块
- 参与48小时应急设计竞赛,开发《区块链应急资源调度系统》
- 实战提升(4学年):
- 在应急管理部门完成16周岗位轮训
- 80%毕业设计涉及《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洪涝预警系统》等产业课题
教学改革突出五大创新维度:
- 虚实结合:开发《元宇宙工业事故处置》虚拟仿真系统
- 案例教学:建立覆盖300+企业的安全生产案例库
- 双导师制:配备校内教授与企业安全总监联合指导
- 国际认证:开设《应急管理国际比较》双语课程
- 资质直通:设置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强化模块
师资力量与平台支撑
构建"三型融合"师资团队:
- 学术背景:专任教师博士占比97.8%,含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
- 行业资源:聘请应急管理局专家等50+实践导师,年均开展产学研项目150+
- 科研转化:研发《智能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并应用于长三角化工园区
实践平台包含:
- 国家级实验室:安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政企合作:与镇江市共建应急指挥实训中心
- 竞赛通道:年均获全国大学生安全工程设计大赛奖项10+项
- 国际网络:与香港大学开展3+1双学位项目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形成三维发展格局:
- 政府机构(35%):任职应急管理局安全监察岗(起薪10-15万/年)
- 工业企业(45%):担任万华化学安全工程师或华为智慧应急产品经理
- 跨界领域(20%):从事平安保险风险评估或高校应急管理研究
职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资质认证: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或安全评价师
- 技能延伸:掌握Python大数据分析与数字孪生技术
- 项目积累:参与长三角危化品安全治理政府专项
当传统安全管理遇见智能物联技术,这里正培育着城市安全的守护者。从三江楼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到镇江新区的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江苏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构建起贯通"理论教学-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培养网络,让学子在风险防控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中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