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抵借条的会计处理是常见的财务场景,其核心在于通过报销或抵账方式核销借款。根据业务实质的不同,会计处理需区分平账、多退少补及以物抵债等情形,并遵循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当员工归还借款时,若报销金额与借款金额相等,可直接平账。此时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实际费用科目)
贷:其他应收款—某某人
该操作以报销凭证为附件,原借条需退还借款人。若存在金额差异,则需通过现金调整差额。例如,报销金额小于借款时:
借:管理费用(实际费用)
借:库存现金(收回差额)
贷:其他应收款—某某人
反之,报销金额大于借款时:
借:管理费用(实际费用)
贷:其他应收款—某某人
贷:库存现金(补付差额)。
对于以物抵债的情形(如存货、固定资产抵账),需按债务重组准则处理。以存货抵债为例,需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成本:
借:应付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公允价值)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其他收益—债务重组收益(差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若以固定资产抵债,需先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固定资产
抵债时:
借:应付账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差额)。
需特别注意的是,若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差额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而非其他收益。此外,所有抵账操作需保留完整的原始凭证(如借条、收据、发票),确保账务处理的可追溯性和合规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