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关总署直属高校的特色专业,上海海关学院法学(涉关法学方向)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围绕海关行业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不仅是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更依托学校"立足海关,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形成了独特的"涉关法学"知识体系。通过将法学基础理论与海关实务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懂法律又精通海关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进出口贸易法律服务领域具有显著竞争力。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三位一体"能力塑造。通过"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三维培养框架,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刑法等法学基础理论,同时深度融入海关法、国际海关法、比较海关法等特色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传统法律工作,又具备处理跨境贸易合规、国际商事争端等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双语教学和国际视野培养,如国际经济法(双语)、国际税法(双语)等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确保人才适应全球化需求。
课程体系构建呈现"双轨并行"特征。基础法学模块涵盖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等核心课程,夯实法律专业基础;特色课程模块则包含海关估价、原产地规则、国际贸易合规等实务内容,实现法学理论与海关业务的有机衔接。教学创新体现在"三实联动":通过法律综合实训模拟海关执法场景,借助走私犯罪研究等专题课剖析典型案例,联合海关现场实习强化实践能力,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
该专业的特色优势体现在三大维度。首先是行业对接优势,依托海关总署直属背景,课程设置与海关行政执法、税收征管、风险防控等核心业务精准匹配。其次是国际认证优势,世界海关组织PICARD标准认证的专业建设标准,使人才培养与国际规则接轨。再者是学科交叉优势,除法学主干课程外,还融入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等跨学科知识,助力学生构建复合知识结构。这种特色化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涉外法律服务等领域显现出独特竞争力。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去向包括:国家机关(海关、法院、税务系统)占比约45%,外经贸企业法务部门约30%,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约20%。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合规管理需求激增,毕业生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跨境税务筹划等新兴领域就业比例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在海关系统招录中具有专业对口优势,2024年海关缉私部门招录计划中明确要求"涉关法学方向"的比例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