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其音乐表演(民歌演唱)专业在八十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该专业依托广西丰富的"歌海"文化资源,将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深度融合,构建起以"非遗活态传承+现代艺术创新"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查阅该校近年发布的专业建设资料,可以发现这一专业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实践平台等方面已形成系统化架构。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专业采用"三层次递进"培养结构:
- 基础理论层:开设《民族语音》《民族声乐理论》等课程,系统解析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音乐文化基因
- 技能实训层:设置《民歌演唱》《民歌组合排练》《天琴弹唱》等实践课程,融入那坡山歌、侗族大歌等非遗项目
- 创新拓展层:通过"东盟乐器演奏""戏曲曲艺表演"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这种课程架构使学生既能掌握传统民歌的精髓,又能进行现代音乐创编。
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双轨并行"特征。一方面聘请陆顺红(壮族嘹歌传承人)等非遗大师担任行业导师,另一方面组建以莫晓文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形成"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的双导师制。教师团队中既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刘玲玲这样的理论研究者,也有黄金副教授等荣获"孔雀奖"金奖的实践型教师,这种结构确保教学兼具学术深度与舞台表现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四级展演平台":
- 校内实验室: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民歌创编
- 省级舞台:定期参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 国家级赛事:组织学生冲击"金钟奖""文华奖"
- 国际交流:通过中国-东盟音乐周进行文化传播。数据显示,近五年该专业师生在省部级以上赛事获奖超260项,原创歌剧《拔哥》更荣获文旅部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在培养成效方面,专业实施动态评价机制。建立包括出勤率(要求≥90%)、学术成果、展演成绩等多元考核指标,对未达标者实行淘汰制。这种严格的质量控制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保持92%以上,为广西歌舞剧院等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启动的《广西民歌传承与创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工作坊"教学模式,精选20名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标志着人才培养进入精英化阶段。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