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依托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艺术学+传播学+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在2023年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4位,获评中国高水平专业,近五年本科就业率稳定在44%左右。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开设的影视传媒类专业,其独创的"小课教学+项目实训"模式,在融媒体时代展现出独特竞争力。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
专业隶属戏剧与影视学类,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三大核心特色:
- 学科体系:构建本硕贯通的广播电视艺术学培养通道,设置影视史论、新媒体艺术等研究方向
- 培养机制:实施OBE成果导向教育,本科生参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等国家级课题比例达60%
- 行业认证:通过教育部三级专业认证,与陕西广电集团共建产学研基地。
实践教学突出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双轮驱动,2024届学生在"中国观察"案例大赛中斩获12项省级奖项,年均孵化创业项目8个。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构建"理论-技术-实战"三阶课程架构:
- 专业筑基:前两年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戏剧理论》等18门核心课程
- 技能深化:开设《AI图像生成》《虚拟现实创作》等数字化课程,配置虚拟仿真实验室
- 行业实践:在陕西电视台开展12周媒体实训,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编制。
课程设置四大特色模块:
- 节目制作模块:涵盖《电视编导》《灯光照明基础》等实务课程
- 数字传播模块:设置《网络传播学》《动漫创意与制作》前沿课程
- 文化创意模块:开发《丝路文化传播》《非遗影像纪录》特色课程
- 媒体营销模块:开设《节目策划》《新媒体运营》实战课程。
三、师资力量与实践平台
教学团队由新闻传播学院专家领衔:
- 学科带头人:牛鸿英教授等学者主导《当代文化传播》课程建设
- 行业导师:聘请陕西广电资深编导担任实务课程讲师
- 科研实力: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研发的《智能评估系统》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键实践资源包括: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融媒体设备
- 学生融媒体实训中心:年均产出50+原创视频作品
- 国际交流平台: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建立联合创作项目。
四、就业前景与深造路径
毕业生形成四维发展格局:
- 传统媒体:35%进入央视、陕西卫视等机构担任编导
- 新兴媒体:30%任职字节跳动、腾讯视频从事内容策划
- 文化机构:25%加盟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参与影视制作
- 教育科研:10%攻读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研究生。
行业趋势显示:
- 融媒体内容生产岗位需求年增25%,持Adobe认证者起薪达1.2万元/月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前需新增10万+影视创作人才
- 传统岗位数字化转型要求掌握Premiere剪辑与Unreal Engine虚拟制作技术。
该专业"守正创新、跨界融合"的培养理念,使其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学生强化短视频创作能力,考取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参与国家重大主题宣传项目,以把握元宇宙内容生产时代机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