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立足职业教育本科定位,通过产教融合与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构建起覆盖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完整教学体系。该专业以电子与信息大类为根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系统开发等核心环节,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认证与真实场景实训为特色的育人路径。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该专业通过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企业合作,培养出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该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数据技术、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框架等核心知识体系,同时注重法律法规与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通过"知识+技能"双轨并行的培养路径,学生需具备从数据处理分析到应用系统开发的完整能力链,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能力需达到自主设计水平,深度学习模型应用需结合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框架实现业务场景适配。这种能力矩阵设计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训练师等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课程体系呈现金字塔式结构:底层由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电路设计等6门专业基础课筑牢理论根基;中层聚焦数据采集与处理、机器学习技术与应用等7门核心课程构建技术框架;顶层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开发实现技术集成创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内容深度融入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两大前沿领域,例如在网页2的专科课程中已设置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本科层次进一步拓展至嵌入式系统开发与智能计算平台应用,形成本专科衔接的梯度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三级能力进阶模型:
- 基础技能层:通过数据结构与算法实训掌握编程基础
- 技术应用层:在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中完成特征工程与参数调优
- 综合创新层:依托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开发课程实现完整项目闭环该专业与重庆威爱云科技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将企业真实项目如桥梁建设数字孪生、AI智慧空间设计纳入课程设计。学生毕业前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岗位实习,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深度学习模型部署等场景中累计超过800实训课时。
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结构特征,专业教师常晋等既具备Unity/UE4开发等工程实践经验,又掌握TensorFlow框架教学能力,其主导的人工智能牙齿正畸项目已实现技术转化。教学团队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入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等5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使课程内容与华为HCIA、ACA等认证体系深度对接。这种"课证融通"模式使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93%。
在升学就业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可报考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硕士专业,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显示其位列中国区域一流技能型专业。就业渠道覆盖智能制造、IT企业、科研院所等多领域,基础岗位起薪达6500元/月,发展岗位如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年薪突破15万。专业与65家顶岗实习基地建立稳定合作,其中长安汽车、重庆布瑞斯科技等企业每年提供超过200个专项招聘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