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该专业依托设计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的B级评级,以及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等国际平台,形成了"以艺术视觉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以多维形态传达现代设计"的办学特色。其教学团队入选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拥有19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占比31.6%,构建了涵盖创意设计、数字技术、文化研究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核心,强调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的双重融合。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毕业生需具备创意能力、美学素养、技术表现力三大专业能力,同时注重文字表达、社会沟通、跨文化传播等综合素质。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培养机制,学生毕业后可在品牌策划、数字媒体、教育科研等9大领域发展,近三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项目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传统+现代"的矩阵结构: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中外设计艺术史、消费心理学、艺术概论等,夯实学科根基
- 核心技能模块:涵盖动态图形设计、UI交互设计、品牌形象策划等前沿课程
- 技术实践模块:重点培养C4D、Blender、AE等软件应用能力实验教学采用双轨制创新模式:在视觉设计实验室完成传统印刷工艺实训,在华为UCD设计实验室开展数字媒体创作,通过社会项目进课堂实现70%专业课程的实践转化。
教学资源与平台支撑
专业拥有4个自治区级实验平台,包括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总面积超4105㎡的实践场地。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建立的12个校外基地,形成"校内实验室+企业项目工坊"的协同育人网络。特别设立的东盟项目设计研究所,近五年承接了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主视觉设计等23项重大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参与率达85%。
社会服务与国际影响
通过"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专业团队主导完成了中国-东盟电影节视觉系统、南宁市"帮帮侠"公益宣传片等标志性项目。在国际交流方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广西设计双年展,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开展民族纹样数字化设计等课题,近三年获得德国红点奖、靳埭强设计奖等国际奖项17项。这种"在地化+国际化"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行业的就业竞争力提升42%。
该专业如何实现艺术创作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其构建的"理论-实践-产业"闭环培养体系,通过引入华为UCD中心技术标准、开展虚拟现实艺术实验、推行毕业设计企业命题制等创新举措,确保学生既掌握壮锦纹样数字化再现等传统技艺,又能运用AI辅助设计等前沿工具,真正成为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跨界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