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以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多层次课程体系与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了覆盖本科、专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专业体系。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依托交叉学科设计学一级学科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MLA等平台,形成了"艺工融合"的鲜明特色。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传统技艺到数字创新,专业建设始终围绕人居环境设计的时代需求展开。
在课程架构上,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形成矩阵式培养路径。本科阶段设置《建筑与景观设计实践》《整体项目设计》等核心课程,系统训练学生的空间规划与项目实施能力,同时开设《民族元素与营造技艺》《空间实验》等特色课程强化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研究生教育则聚焦人居环境设计与理论方向,通过《景观快题设计》《设计理论》等专业课程深化学术研究能力,考核内容涵盖景观规划、室内设计、数字表现等多维度实践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独秀试验班增设《AI与虚拟空间技术》《可持续设计基础》等前沿课程,推动传统设计与智能科技的跨学科融合。
专业建设依托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智慧·人居环境产业学院两大省级平台,构建"理论-实训-产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校内实训环节,学生需完成模型制作、室内外工艺设计等综合训练,并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真实项目实践。例如,景观快题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3小时内完成A2幅面的场地规划方案,考核指标包含设计逻辑、材料运用、艺术表现力等九项专业能力。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实战训练,显著提升了毕业生在施工指导、项目管理等领域的职业竞争力。
师资力量方面,建筑艺术学院汇聚了18人专业教师团队,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10人,学缘结构涵盖中央美术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院校。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课题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研发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转化》等课程将壮乡铜鼓纹样、干栏式建筑等地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教学。这种"在地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作品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等赛事中屡获殊荣,近三年毕业生参与完成的阳朔糖舍酒店、南宁园博园壮锦广场等项目已成为地域文化设计的典范。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本科毕业生主要就职于设计机构、文化创意企业及教育科研单位,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专科层次侧重培养施工监理、项目协调等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多进入环艺公司、房地产企业从事方案实施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专业通过全国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华蓝设计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2024届专硕毕业生中22人进入国内TOP50设计院所,平均起薪达8500元。这种"产学研"协同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