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依托东软集团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医工结合、医管结合"为办学特色,构建了融合医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整合生命科学、计算机技术与医疗管理三大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健康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医疗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实践型技术骨干。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定位于"理、工、医交叉融合",以TOPCARES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核心,覆盖医学信息采集、处理到系统开发的完整知识链。课程体系强调"医学+工程"双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系统(PACS)等医疗信息化场景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医疗健康科技公司、疾控机构及科研单位,毕业生既能胜任医疗数据管理与分析,也能参与流行病监测等公共卫生事务。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技术
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包含三大技术主线:
- 医学基础模块: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概论,建立对人体结构与疾病的系统性认知;
- 信息技术模块:重点开设Python脚本编程、数据库开发、Web应用开发,强化编程与系统架构能力;
- 交叉应用模块:通过医学信号处理、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课程,打通技术与医疗场景的融合路径。
核心课程如生物系统建模、医学传感检测,结合东软医疗的真实案例库,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医疗设备智能化、电子病历优化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资源与校企协同
学院构建了"实验室群+产业基地"双轨实践平台:
- 校内实验室:包括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可穿戴设备实验室,模拟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环境;
- 校外基地:依托东软熙康云医院、东软医疗影像研发中心,学生可参与HIS系统调试、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等实战项目。
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常以团队形式完成电子病历优化、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算法设计等课题,直接对接东软医疗科技产业链需求。
四、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就业呈现"医疗+科技"双通道特征:
- 技术开发岗:在医疗科技企业从事医学信息系统开发、智能诊断设备软硬件测试,典型雇主包括东软医疗、联影医疗;
- 数据应用岗:进入三甲医院信息中心或疾控机构,负责健康数据挖掘、流行病学建模,支撑精准医疗与公共卫生决策;
- 科研进阶路径:约15%毕业生选择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方向研究生,部分通过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的联合培养机制进入科研项目组。
五、师资力量与学科优势
专业师资团队以"双师双能型"为主体,兼具学术研究与产业经验:
- 宁琳教授(常务副院长)作为生物信息学专家,主导药物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
- 周雨薇副教授聚焦医学影像AI分割算法,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企业导师团队来自东软熙康等子公司,定期开展医疗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工作坊,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学科在四川省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排名第三,仅次于四川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凸显区域竞争力。
六、招生与培养特色
该专业在四川省理科本科二批A段招生,2023年录取线超出省控线42分,学费为18000元/年。培养过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例如大二学生需完成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原型设计,大三进入东软医疗产业园参与远程医疗系统部署实训。学院还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专项辅导,近两年指导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