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立足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政校行企协同、岗课赛证融通”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入选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4个省级基地,2023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行业龙头成立全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1+4P”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将职业标准、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生连续三届斩获全国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奖项,教学成果获福建省一等奖。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拓展”的模块化结构:
- 基础模块包含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夯实机械设计与电气控制基础;
- 核心模块聚焦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离线编程、系统集成与维护等关键技术;
- 拓展模块融入机器视觉、PLC控制等前沿技术,对接智能制造产线升级需求。所有课程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6门省级精品课程支撑教学资源库建设,同时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标准融入课程考核。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四阶递进”模式展开:
- 基础技能训练:依托FESTO、库卡等校企共建实验室完成机器人拆装与基础操作;
- 专项能力提升:在国家级实训基地开展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项目化教学;
- 综合应用创新:通过全国机器人大赛等赛事进行技术迭代训练;
- 岗位实战演练:在珠海格力等合作企业完成4周阶段顶岗实习。这种育训结合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自动化产线调试等岗位需求。
职业能力认证体系体现鲜明特色:
- 推行“以证代考”政策,AutoCAD认证可置换《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三维建模》2学分;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中级证书置换《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2学分;
- 高级电工、数控车工等职业资格纳入学分银行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主要服务于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行业,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自动化设备维护技师等岗位,部分优秀毕业生入职后半年内即晋升技术主管。
创新培养成效显著体现在:
- 师资团队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省级以上荣誉12项,承担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
- 学生团队开发的机器人视觉分拣系统获专利授权并实现技术转化;
- 校企共建的智能产线虚拟调试平台已服务区域内30余家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这种将“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模式,为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具备“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复合能力的技术骨干。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