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国内首个获批的新工科本科专业,开创了地质、地理、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以服务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依托学校传统地学优势,通过“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的课程体系,培养能从事旅游资源调查、景区规划、生态保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其独特定位既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又填补了地学旅游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学科体系与课程特色
该专业构建了以地质学基础为核心的理论框架,融入旅游管理和城乡规划的实践维度。核心课程包括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旅游规划学等基础课程,同时开设国家公园与旅游、区域开发与规划等交叉学科课程。为强化实践能力,专业采用“三融合”教学模式:
- 课程思政与实践融合:在江山实习基地设置地质文化价值体系,将地质遗迹保护意识融入教学过程
- 科研与教学融合: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 服务社会与教学融合:通过协助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质文化村等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与平台支撑
专业建立了“多基地联动”的实践网络,包括龙虎山、庐山、丹霞山等国家级实习基地,以及浙江江山这一地质演化史完整的综合性实践平台。江山基地的教学体系分为三阶段:
- 早期区域地质调查:掌握地层分析和图件编制技能
- 中期地质遗迹评价:学习丹霞地貌等景观资源调查方法
- 后期现代技术应用:运用航拍、GIS技术进行景区规划设计这种分层递进的训练模式,使学生能完成从地质数据采集到旅游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山基地的“金钉子”全球标准地层剖面和莲塘地质文化村,为学生提供了国际级研究样本。
科研成果与社会贡献
专业团队在地质公园规划和自然遗产申报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累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社会服务成效体现在:
- 世界遗产申报:主导龙虎山—龟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获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 乡村振兴实践:创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宁都大洲塘”,开发龙虎山丹霞地貌研学路线
- 行业标准制定:参与《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应用,推动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标准化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专业影响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地学青春志愿服务队通过承办全国地球科学竞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教育成果。
就业前景与发展潜力
毕业生可面向三大职业领域:
- 科研教育: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旅游地学理论研究
- 规划设计:参与国家公园、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与运营
- 行政管理:在自然资源局、旅游局等部门负责资源保护与开发近五年数据显示,专业相关岗位需求增长显著,特别是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旅游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东华理工通过校企合作,与十多家规划设计院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