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自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以来,该专业依托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科资源,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和丰富的实践平台,致力于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传播人才的需求。以下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聚焦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全链条能力塑造。学生需掌握从信息采集、内容策划到传播运营的综合技能,同时具备媒介组织管理能力。这种定位既强调人文素质与理论根基,又突出数字技术应用,例如网页设计、非线性编辑等实操课程。课程设置涵盖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类(如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技术实践类(如数字图像处理、影视创作)以及行业前沿类(如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融合新闻学),形成“理论+工具+场景”的知识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的突出亮点。校内建有影像制作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包含苹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5个功能实验室,覆盖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流程模拟。校外与宁德市主流媒体如闽东日报、宁德电视台建立深度合作,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新闻报道策划、无人机拍摄、融媒体中心运营等真实项目,这种“校内实训+校外实战”模式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占比50%,并引入3名业界兼职教师。教师团队在闽东文化传播、数字出版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为教学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学院与北京印刷学院开展“2+1+1数字出版协同育人项目”,学生可跨校交流学习,拓宽专业视野。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视台、网络媒体、文化传播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内容创意、用户研究、策略优化等工作。近五年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部分学生进入东南网等省级媒体。专业还为学生提供升学路径,可报考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硕士方向。
从学科发展来看,该专业正积极探索智能传播与地方文化数字化的结合。例如在畲族文化研究中融入新媒体技术,通过短视频、交互式H5等形态推动非遗传播。这种“技术赋能文化”的创新路径,既凸显地域特色,又呼应国家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