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诞生于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新能源学科的高校,该校于2017年获批专业资质,2023年12月正式成立独立院系。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该专业构建了以发电-用电-储电为核心的知识体系,通过特色培养模式与前沿科研布局,着力解决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其发展历程映射着我国新能源教育从学科探索到系统化培养的跨越式升级。
在培养体系构建上,专业课程采用"本科生导师制+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模式。核心课程覆盖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学科,同时引入新能源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储能电站原理与技术等前沿课程,形成覆盖能源转化全链条的知识网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将大数据技术及能源大数据融入课程体系,通过以赛促学机制推动学生参与国家级竞赛,近三年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学生年均授权专利超过10项。
科研布局聚焦四大战略方向:生物质高效利用、新能源发电、电解制氢和高比能储能器件。研究团队近五年承担了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光伏发电效率提升、电化学储能器件寿命延长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例如开发的智能微电网控制系统已应用于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专业师资配置体现国际化与工程化双轮驱动特色。12人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58%,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全部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3人有海外研究经历。团队深度参与冶金过程节能与环保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完成的"太阳能-氢能耦合储能系统"项目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该专业就业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既能在光伏电站设计、储能系统运维等新兴产业担任技术骨干,也可进入传统能源企业推动技术升级。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约20%毕业生进入隆基股份、国家电网等龙头企业,另有15%赴慕尼黑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府深造。其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在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集群中已形成显著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