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其生产技术直接影响着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作为西北地区石油化工领域的高等职业院校,其高分子合成技术专业依托行业背景和产教融合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深度结合,致力于培养掌握聚合反应工程和高分子材料改性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石化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递进结构。基础课程包括《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为理解合成反应机理奠定理论根基。核心课程聚焦行业需求,开设《高聚物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模块,其中聚丙烯装置仿真和乙烯半实物仿真工厂实训等特色课程,通过虚拟仿真与实体设备结合的方式强化工艺流程认知。拓展课程则涵盖《涂料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改性》等方向,培养学生应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阶梯式能力培养"模式:
- 基础技能层:通过化学实验技术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掌握反应釜操作和仪器分析等基础能力
- 专项技能层:在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仿真实训中学习DCS控制系统操作,通过高分子合成实训掌握催化剂添加、温度压力控制等关键技术参数
- 综合应用层:参与专业技能取证(如化工总控工证书),在镇海炼化、万华化学等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完成生产全流程操作。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呈现"双轨并行"特征。技术岗位涵盖合成树脂生产操作、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产品质量检测等核心环节,管理岗位涉及生产调度、HSE体系运行等职能。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兰州石化、中海壳牌等龙头企业,部分进入研发领域从事高分子新材料开发。数据显示,近年该专业累计培养近万名技术人才,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体现出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
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专业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与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流程分为:
- 入学阶段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企业准员工身份
- 理论教学融入企业技术标准,如引入卫星化学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
- 实践环节采用"工学交替"方式,每学期安排4-6周企业轮岗
- 毕业设计基于真实生产课题,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完成技术改造方案。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高分子合成工艺优化和设备故障诊断等实战能力。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该专业正在探索绿色化工方向的教学改革。新增《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合成》等课程,在实训中引入可降解塑料制备实验模块。同时依托国家级石油化工过程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校企联合科研,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为行业转型升级储备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