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灵魂的启蒙工程师"为目标,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育特色。该专业不仅注重学生艺术素养与教育理论的结合,更强调岗位需求导向的能力培养,在广西民办高校中展现出显著的专业竞争力。以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全人教育"理念。该专业课程涵盖三大模块:
- 人文通识基础:包括中外历史、哲学、文学、逻辑学等,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
- 艺术技能训练:设置绘画表达、音乐鉴赏、舞蹈基础、手工制作等25项艺术类课程,占比超过总课时的40%
- 教育专业核心:聚焦儿童发展科学领域,开设儿童心理学、健康学、营养学等医学相关课程。这种"文史哲筑基+艺术技能强化+教育科学支撑"的课程结构,突破了传统学前教育专业的单一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创新性与应用性。在《幼儿园教师美术技能》等核心课程中,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
- 利用扭扭棒等常见教具开发创意手工作品,如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簪花设计
- 通过"整体配色-造型塑形-创意组装"三阶段训练,系统提升环境创设能力
- 鼓励跨媒介创作,将服装设计、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类课程技能迁移至教具开发。2023级学生的扭扭棒作品已应用于幼儿园节日活动与教室装饰,实现教学成果向实际场景的转化。
师资队伍建设凸显"双师双能"特征。教育学院通过名师引领的导师制,形成"传帮带"培养机制:
- 自有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33%,多数具有幼儿园一线工作经验
- 引入业界专家构建"实践导师库",定期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活动设计等专项培训
- 建立四级磨课制度,从课程思政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多维度教学能力打磨。这种"行业专家+教学名师"的组合,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地域特色。该校构建的"5562模式"包含:
- 北海+北京双城培养:利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教学
- 校企协同育人:与30余家幼儿园建立实习基地
- 赛教融合机制: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556项,其中"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彰显创新教育成果。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儿童艺术启蒙、幼儿园环境创设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该专业通过"三证贯通"(教师资格证+艺术等级证+营养师证)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据2024年招生数据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在广西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高于省控线15分以上,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可从事幼儿园教师、早教机构课程研发、儿童文创产品设计等多元化职业,契合当下社会对复合型幼教人才的需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