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与汽车产业变革趋势,以四川省“5+1”产业布局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通过校企“双主体,五共同”模式(共同招生、管理、建设、培养、就业),与理想汽车、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合作,打造适应行业升级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超60%,人才缺口达百万级,这一专业正成为推动绿色出行的“新引擎”。
一、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专业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全流程。通过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真实生产场景,例如与沃尔沃、吉利领克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岗位实训机会。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技能储备:建立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
- 仿真实习:培养项目工程思维与基础职业技能
- 岗位实训:强化综合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
- 实习就业:完成企业综合技能适配
这种阶梯式培养路径,使60%以上学生通过工作室驱动机制获得个性化成长,例如“张军技能大师工作室”直接对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
二、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紧扣行业技术迭代,形成“基础+核心+拓展”三层架构:
- 核心技术课程:包括动力电池管理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调试等,覆盖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
- 交叉学科模块:融入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培养数字化运维能力
- 认证衔接体系:要求学生考取低压电工证、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课证融通”
特别设置的《纯电动汽车综合故障检修》《混合动力汽车原理与检修》等特色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依托校内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的20余个专业实训室,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标准无缝对接。
三、双师引领的师资团队
专业拥有100%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0%,兼具企业实战与教学经验。盛夏、张胜等教师团队曾获四川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主持编写《纯电动汽车构造与检修》等行业教材,发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领域核心论文。教师多来自福田戴姆勒、成都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将4S店质量管理标准、智能制造工艺规范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钣金技师王德根将车企质检流程植入《汽车车身修复》课程,使学生掌握0.1毫米级精度控制技术。
四、多维支撑的实训平台
学院投入上亿元建设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实训中心等平台,其中:
- 中央财政支持汽车实训基地配备新能源整车诊断设备
- 3D打印实训室实现零部件快速原型开发
- 工业机器人实训站模拟自动化产线操作
通过S1/S2小学期制,学生可参与长安汽车生产线顶岗实习,或在“创青春”创新创业工作室孵化智能充电桩项目。近三年学生获四川省技能大赛一等奖等50余项奖项,印证了“以赛促学”的成效。
五、立体化的就业通道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8%,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研发制造端:在电池生产商、整车厂从事质量检测与工艺优化
- 技术服务端:进入4S店担任故障诊断师或充电站运维工程师
- 管理拓展端:成长为技术主管或自主创业成立智能运维公司
与成都地铁、四川通安集团等建立的12个校外基地,为学生提供从维修服务顾问到智能驾驶测试员的多元化岗位选择。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AHK认证赴德深造,实现国际化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