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作为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近年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将农村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学院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助农、产业帮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智库和行动主体。其经验既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也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安顺学院开设了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规划、管理、推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管理学学士学位为导向,课程体系涵盖普通发展学、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通过产学研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和社会调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同时,学院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和毕业论文设计,强化学生的“三农”情怀。
党建引领与组织创新是学院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关键机制。安顺学院构建了“党委顶层部署—二级学院落实—基层支部执行”的三级联动体系,形成“校政企户”协同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建立4个“教授、博士扶贫服务站”,通过种养殖技术培训带动村民脱贫;
- 组织师生党员参与乡村旅游规划、农产品直播带货等实践,如成立“黔货出山”电商运营中心,助力紫云红薯等特色农产品销售;
- 与地方政府共建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
在科技助农与产业赋能领域,学院通过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和产业专班实现精准帮扶。例如:
- 农学院专家团队为紫云蜂糖李果园提供覆膜、套袋技术,将裂果率降低50%以上;
- 在镇宁县湾田村推广高淀粉红薯品种,与加工厂签订收购协议,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产业链;
- 与贵州天赐贵宝公司合作开展金刺梨深加工研究,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些实践凸显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标准化中的桥梁作用。
科研平台与理论创新方面,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作为核心载体,汇聚300余位省内外专家,聚焦“五大振兴”开展跨学科研究。中心通过发布《乡村振兴·安顺宣言》、开设《乡村振兴概论》公选课、创办学报专栏等举措,构建了“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实践指导”闭环体系。例如,针对中药材种植中的品种错选问题,中草药专班提出滇黄精替代方案,避免企业经济损失;同时,该中心被列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为地方政府提供发展规划和生态治理建议。
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层面,学院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资源。通过屯堡文化研究团队创作《云山谣》等作品,推动非遗活化;建立民族民间工艺品培训教材体系,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此外,学院领办关岭自治县第三中学,开展教育帮扶;特殊教育学院培训394名特教教师,填补乡村特殊教育人才缺口。这些行动将文化资本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体现了高校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