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的历史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自1983年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中国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优势,结合长白山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通史与地方史并重的教学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其课程体系融合了传统史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培养链条。
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导向
该专业以培养兼具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定位。毕业生需掌握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具备古文字学、史料学等跨学科知识,并能在教育、文博、行政等领域灵活运用。其特色在于强化教育法规和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通史基础与地方特色并重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主干学科中国史与世界史展开,核心课程包括:
- 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贯通古今中外历史脉络)
- 史学概论(培养历史研究方法论)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强化史料分析能力)
- 中国高句丽史(依托地缘优势的省级精品课程)
- 高句丽王城虚拟仿真课程(省级一流实践课程)
此外,西方史学史和历史地理学等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领域思维。
实践教学:多维能力与创新素养培养
专业通过阶梯式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基础训练:学年论文、读书报告夯实学术写作能力;
- 教育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考察强化课堂授课技能;
- 科研创新:大学生科研立项、学术前沿讲座激发研究潜力;
- 地域特色实践:高句丽遗址调研、通化红色历史遗迹调查。
其中,虚拟仿真实验和跨学科项目(如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将传统史学与现代技术结合,提升就业竞争力。
就业方向:教育为主与多元拓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以下领域:
- 基础教育:中小学历史教师(占比最高,多数成长为骨干教师);
- 高等教育与科研:攻读硕士或进入高校、研究所从事历史研究;
- 文博机构:博物馆策展、文物保护及地方文化遗产管理;
- 公共服务: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党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等。
近年数据显示,约66%的毕业生在离校前落实就业,部分学生凭借跨学科能力进入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
专业优势:平台支撑与师资保障
该专业拥有6个省级科研平台,包括高句丽研究领域的国内领先团队,其硕士生导师7人和省级拔尖人才8人的师资队伍,为教学科研提供强力支持。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专业持续优化“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例如将东北抗联史纳入课程体系,强化地方红色文化传承功能。此外,与40余家教育实习基地、文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资源与就业通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