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作为经济学门类下的本科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该专业采用文理兼收模式,通过四年制培养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致力于打造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操作,并依托经济贸易学院的跨学科资源,形成了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框架。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特色、实践体系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聚焦于培养具有人文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全球眼光的金融从业者。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金融理论与政策趋势,还需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为各级金融管理部门、中外金融机构及企业输送能胜任金融实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既符合国家经济战略需求,也呼应了贵州省对山地经济、农村金融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课程设置以模块化结构覆盖金融核心领域。基础理论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投资学、金融市场与机构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实务类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结算、金融衍生品等强化操作技能。特色课程如农村金融与服务专题调研、模拟银行,则针对贵州山地经济特点设计,凸显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此外,学院还开设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维度:
- 校内实验室:依托经济实验中心、模拟沙盘等设施开展情景化教学,例如通过模拟银行系统训练业务流程处理能力;
- 校外基地:与23家企业及机构建立合作,涵盖银行、证券、咨询等多个领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
- 项目制学习:鼓励学生参与企业调研、专业综合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数据显示,专业实践学分占比达25%,高于普通文科专业平均水平。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或选择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从事金融政策分析与资本运作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特别提到“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的就业方向,凸显其培养规格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衔接性。此外,约30%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反映出专业理论基础的扎实性。
经济贸易学院的教学资源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学院拥有100%硕士以上学位的师资团队,其中博士占比19%,并包含省级“金师”等高层次人才。近三年教师获批131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科研成果直接反哺教学。学院还通过七大育人工程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管理学》《酒店管理概论》等课程已形成示范效应。这些资源确保了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