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自1958年创办以来,始终紧跟气象行业发展需求,其气候变化方向作为三大培养方向之一,聚焦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等核心议题。该方向依托南海地域优势,将海洋科学与大气研究深度融合,形成了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特色研究领域。通过与国家气象局的深度合作,构建起覆盖理论教学、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应对气候挑战输送专业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方向设置了气候动力学、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等核心课程,配合数值模拟技术与气象统计方法等实践课程,形成"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的知识架构。学生需掌握地球能量收支平衡分析、海洋热含量评估等技术,并熟练运用CMEMS海洋再分析资料等国际先进数据库。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解读全球OHC(海洋热含量)变化趋势,又能开展AMOC(北大西洋翻转流)对气候的影响研究,在2024年刘春雷教授团队发表于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的研究中,就展现了该方向在海洋热输送机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科研创新层面,专业拥有中国气象局-南海海洋气象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科研经费累计达4529万元。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CMIP6气候模式的本地化应用,或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探索新型气候诊断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届硕士研究生金梁作为第二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印证了"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培养成效。
实践教学网络覆盖气象局、科研院所等12个校外基地,形成"观测-模拟-预警"全流程实训链条。学生需完成气候变化诊断实习、气候模式操作实验等实践环节,并参与3.23世界气象日主题科普活动。这种"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使毕业生能快速胜任气候风险评估、碳达峰路径规划等实际工作,近五年平均考研率达21%,多人进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顶尖机构深造。
就业市场反馈显示,该方向毕业生在气候政策制定、新能源气象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98%的就业率中,35%进入省级气象局气候中心,28%服务于华润新能源等企业,另有19%参与IPCC评估报告相关研究。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掌握气候预测技术与减排情景模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政府部门和能源企业争抢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