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自2013年创立以来,以古琴艺术传承为核心特色,构建了集演奏技巧、文化研究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普及教育"三级培养模式,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框架,形成独特的育人路径。其教学团队由曾金寿、李凤云等国家级艺术家领衔,配备国内顶尖的古琴斫琴场和七方筝院,使学生在掌握声乐、器乐表演技能的同时,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学科架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双轨并行"特征:
- 传统技艺模块:开设古琴演奏、琴歌演唱、古琴打谱等核心课程,特别设置琴曲移植课程实现古谱活化
- 现代音乐素养模块:涵盖和声学、曲式分析、西方音乐史等基础理论,强化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 跨学科融合课程:独创性融入书画鉴赏、茶艺实践等传统文化课程,构建多维艺术认知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达35%,通过毕业音乐会、琴曲创作比赛等载体,实现从课堂到舞台的无缝衔接。近年学生参与黄帝陵祭祖演出、文旅交流座谈会等大型活动,形成"以演促学"的良性循环。
师资力量:大师引领的阶梯式培养
专业构建了"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青年骨干"的三级师资梯队:
- 学科奠基层:包括中国音乐史专家曾金寿教授、广陵琴派传人李凤云教授,负责专业方向把控
- 实践指导层:由陕西省爱乐乐团首席何波、斫琴专家白金等组成,强化舞台表演与乐器制作技艺
- 创新拓展层:青年教师团队主持古琴改良、琴歌教学现代化等省级课题,推动传统艺术当代转化
这种师资配置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接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近三年教师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专业奖项23项,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教学生态。
硬件支撑: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
学校投入建设的5000㎡古琴文化艺术工作坊包含三大功能板块:
- 研创中心:配备年产量300张的七方古琴斫琴场,学生可参与从选材到髹漆的全流程制作
- 文化展示区:古琴博物馆收藏唐宋明清名琴50余张,配套千余份古琴文献数据库
- 实训剧场:鼓乐大剧院等专业级演出场所,满足《琴歌》等原创剧目排演需求
通过陕西歌舞剧院、西安演艺集团等12个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前平均完成200+舞台实践课时,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80%以上,20%进入国内外音乐院校深造。
育人成效:多元发展的职业路径
专业毕业生呈现"三向分流"就业格局:
- 艺术传承领域:16%毕业生进入非遗保护机构或创立琴馆
- 教育行业:35%任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中省级重点学校录用率达42%
- 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匿名使者》等影视音乐制作,拓展传统音乐应用场景
典型案例包括于笑洋获亚太青少年乐器锦标赛金奖、李琼菊考入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印证了专业"传统筑基、创新赋能"的培养理念。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音乐产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为传统艺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