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其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之一,凭借扎实的办学基础和鲜明的行业特色,成为装备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依托学院深厚的工科底蕴和区域产业优势,构建了以三维扫描、3D打印、逆向工程等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以下将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该专业聚焦于培养具备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模具制造工艺,还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设计与优化。例如,课程中融入注射机操作实训和数控铣削实训,确保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对接企业生产需求。此外,专业推行“导师制”和“技师班”培养模式,针对学生兴趣定制职业路径,强化模具管理、成型模拟分析等专项技能。
课程体系设计紧密围绕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
- 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实训夯实专业基础;
-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核心课程强化专项能力;
- 模具CAD/CAM、3D打印实训等前沿课程提升数字化竞争力。学生需考取工具钳工中级证书、模具电加工证书等职业资格,实现“学历+技能”双认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专业与沈阳新松机器人、华晨宝马等企业联合开发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实训室,使教学场景高度贴近真实生产环境。
从就业竞争力来看,该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毕业生主要进入中航工业沈飞、沈阳鼓风机集团、山崎马扎克等龙头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数控设备操作等岗位,月薪普遍在3000-8000元区间,部分航空领域企业提供五险一金+住宿的优厚待遇。专业还与30余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形成覆盖丹东、沈阳、大连等制造业集聚区的就业网络,为职业发展提供持续助力。
师资力量与实训资源是专业的另一大亮点。材料工程系现有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8人,43%的专任教师具备5年以上企业一线经验,其中包括机械行业模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专家。实训基地配备价值2000万元的先进设备,建有模具电加工车间、数控加工车间等20个实训室,学生可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锤炼技术——例如曾获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赛三等奖,凸显实践教学成效。
该专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产教融合深度,通过沈飞国际订单班等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二是技术前瞻性,将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三是职业发展可持续性,毕业生既可从事传统模具制造,也能向产品结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维护等新兴领域延伸。对于希望在装备制造行业扎根发展的学生而言,这一专业无疑是兼具技术含金量与职业成长空间的选择。